◎姓名:王景光
◎学校:晓庄学院
◎主要事迹: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10年“感动南京”“感动宁夏”年度人物
依靠打工资助了八名宁夏贫困学生。
“平凡生活里,日升月落已不是奇观;人生四季中,只有泪水,荡涤内心的麻木;唯有感动,让尘埃散发艳美芬芳。”这是“感动南京”组委会为晓庄学院的学生王景光撰写的颁奖词。这个来自宁夏的爱心青年自打2008年起便依靠打工资助了8名西部贫困学生,这样的事迹让他成功“感动南京”。而如今,王景光又带着全体晓庄师生的期盼顺利入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候选人。他也是63名“助人为乐”候选人中唯一的大学生代表。
王景光的第一次爱心之旅
2008年,王景光作为第一批来自西部的学生考入了云顶娱乐官网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同学
爱是一条红丝带,一头连着固原山区及盐池县麻黄山的孩子,一头连着在云顶娱乐官网读书的王景光。“大哥哥,请保重身体,不能因为大家而拖垮你。”“大哥哥,我语文考了100分,数学考了98分!”“大哥哥,我想你了!”
王景光资助的这些贫困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16岁。因为贫困,他们早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贫困,他们的童年被蒙上一层忧郁的灰色。但就在2009年至2010年间,王景光每个月给他们分别资助100元至300元不等,让这些面临辍学的孩子重新看到了希翼。
王景光每年资助的学生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有3个孩子,大一下学期时有4个孩子,到了大二增加到了7个,现在大三了,增加到了8位。“因为我自己的资金和能力也有限,通过对比筛选后,才会决定长期资助。”王景光说,“资助的孩子都是来自西部贫困地区,每个孩子都是我一个个认真筛选的,有的孩子是在支教中认识的,有的孩子是在红十字名单中看到的。”
最开心的日子是每月拿工资的第二天
王景光说:“我最开心的日子,是拿工资的第二天。每个月的11日,是我前往邮局和银行的日子。每月1300元的收入,我把1000元分批给孩子们汇出去。有的汇500元,还有的汇200元,但大部分是100元。想到他们又能够读书了,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满足。”
早在2010年,90后的晓庄大三学生王景光就赢得了南京、宁夏两地人民的感动。王景光出生于宁夏一个工人家庭,家庭并不富裕。他拼命挣钱、省吃俭用,只为能资助更多贫困学生读书。他曾同时在校内兼职三份:在校园书店卖书、做老师的助手、在图书馆整理书籍,为给山区贫困孩子带去更多的常识。
谈到王景光做过的工作,可以一口气说上十来个,他卖过菜、发过传单,还做过广告企业的业务员、建筑工地安装工、在小饭店当过伙计……暑假时一天曾打过3份工。从今年开学起,他又在江宁百家湖一家酒店找到了发货员的工作,工资每个月1300元。
在王景光资助的孩子名单中记者看到,他每个月捐献给哈秀文500元,“因为她在宁夏市中心上学,学费高开销大。邵乾坤这个孩子,几年前患上了重病,我曾经给他捐过钱,现在他的病有所好转,我每个月给他捐100元……”因为这样的无私,在2010年,王景光当选2010年度“感动南京”、“感动宁夏”年度人物。
最大目标 成立自己的基金会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共有317名,分别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今夜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五类。因为长期以来对西部儿童的默默奉献,王景光成功入选“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而这个朴实的学生最大的目标是能够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他向上级部门申请过,被告知注册资金需要达到100万才可实现。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拥有100万,但是我希翼现在能帮一个是一个。”在他感召下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了捐献爱心的活动。在大二第一学期,王景光先后举办两次爱心义卖活动。第一次是在重阳节之夜,他和两名室友,将义卖孔明灯的钱捐给了江苏海事学院一名患白血病的学生。第二次义卖,在那一年的圣诞节。在得到3000多元的爱心款后,他印刷了600本书籍捐献给了贺套小学和部分贫困学生。剩下的钱都捐给了市贺套小学的孩子们。
在“感动南京”颁奖典礼的舞台上,王景光发表了他的获奖感言,“作为一名晓庄学院的大学生,我将在行知路上播撒大爱,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两年来的支撑与鼓励;作为一名宁夏人,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感谢家乡人民的信任与理解。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取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按心灵指引的方向前行,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王延光 杨甜子
来源:《扬子晚报》B19版 2011年6月29日